在航空领域,飞行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,而飞行员作为这一高风险、高压力职业的践行者,其心理素质的优劣犹如大厦之基,直接关乎着每一次飞行的安全与稳定。然而,长期以来,在我国飞行员培训体系中,心理胜任力的培养却处于一种相对“虚化”的状态,更多地将重心放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。那么,究竟飞行员需要达到怎样的心理素质才算具备心理胜任力?又该如何构建一套契合中国国情的飞行员心理胜任力培养体系呢?带着这些问题,鸿石通航特别邀请到龙昊通用航空集团原总飞行师吉新民,一同深入探讨这一议题。
鸿石通航:飞行员技能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(PLM)里提到心理胜任力,飞行员需要达到怎样的心理素质才叫具备心理胜任力呢?
“
吉新民:飞行员作为高压力职业的代表,其心理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。然而,在我国的飞行员培训体系中,心理胜任力的培养长期处于“虚化”状态,更多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。如何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飞行员心理胜任力培养体系?
”
01心理胜任力的根基:国学智慧与早期教育
心理胜任力的培养并非始于成年,而是贯穿个体成长的整个过程。孟子曾言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。”这种“苦其心志”并非追求苦难,而是强调面对挫折时的勇气与韧性。国学中的这一智慧,为心理胜任力的培养提供了文化根基。
但当前的教育环境往往忽视了这一点。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抗挫折训练,遇到困难时选择逃避,导致心理承受力脆弱。这种脆弱性若延续到飞行员的职业阶段,可能会在高压力环境下暴露无遗。因此,从幼儿教育到成年阶段,心理胜任力的培养应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而非仅仅依靠职业培训阶段的补救。
02心理防御机制:欧美经验的借鉴与本土化
欧美国家在飞行员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上更为深入。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,指个体在面对冲突或压力时,通过无意识的行为或思维来缓解焦虑。例如,学员在飞行训练中表现不佳时,可能会合理化自己的失败:“飞不好是因为天气原因。”这种防御机制虽然短期内缓解了心理压力,但长期来看却阻碍了问题的真正解决。
我国在飞行员培训中,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。尽管我们在技术教学法上有一定优势,但心理层面的培训仍显不足。借鉴欧美的经验,我们可以引入心理防御机制的知识点,帮助教员识别学员的心理状态:是逃避还是面对?是合理化解压还是消极抵抗?这种识别能力是心理胜任力培养的第一步。
03现实挑战:耐心缺失与抗干扰训练
现代学员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心态,缺乏耐心和长期积累的意识。复利曲线的概念告诉我们,初期学习的成长高度可能很低,但只有坚持才能迎来质的飞跃。然而,许多学员在遇到挫折时选择放弃,如同挖井一般,浅尝辄止。
欧美国家在飞行员培训中,会刻意设置干扰和压力场景。例如,教员在飞行中突然对学员大吼,以模拟突发情况下的心理反应。这种训练旨在培养学员在惊讶和惊吓中保持冷静的能力。反观国内,虽然也存在类似的“打骂式”教学,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,甚至可能引发学员的逆反心理。
此外,沟通也是心理胜任力的重要环节。那些平时不说话的学员,其心理状态往往难以捉摸。通过心理学、管理学等跨学科知识的引入,可以帮助教员更好地理解学员的心理需求,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。
04构建系统性心理胜任力培养体系的建议
1.融入心理学课程:在飞行员培训中增设心理学相关课程,帮助学员和教员掌握心理防御机制、压力管理等基础知识。
2.早期教育联动:与教育部门合作,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韧性。
3.科学化压力训练:借鉴欧美经验,设计科学的抗干扰训练,避免简单粗暴的“打骂式”教学。
4.跨学科合作:邀请心理学、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为航空管理者提供培训,提升整体心理建设水平。
在航空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,飞行员作为保障飞行安全、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力量,其职业素养的全面性与卓越性至关重要。心理胜任力是飞行员职业素养的核心之一,其培养需要从文化根基、现代心理学理论和实际训练三个维度共同发力。我们希望每一位从鸿石通航走出的飞行员,都能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和从容不迫的心态,在面对飞行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时,都能化险为夷、稳如泰山。我们坚信,只有打造出这样一支“心智成熟”的飞行人才队伍,才能为我国航空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,让中国航空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。